攻关盐湖隐蔽性油藏勘探技术

    隐蔽性油藏的学术名称是岩性油气藏,相对容易发现的构造油藏而言,其隐蔽性强,故得此名。
   1966年,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隐蔽圈闭概念,从此世界各国加大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勘探力度。随着我国东部大部分盆地和探区构造油藏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隐蔽性油藏勘探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
   江汉油田隐蔽性油藏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勘探层系在潜江组。江汉油田属于典型的盐湖盆地,其隐蔽性油藏勘探与其他油田不同。盐湖砂、泥岩速度重叠范围大,导致阻抗差异小,砂体预测难度大;油藏规模小,储层薄,发现难度大。
   为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与可靠性,江汉油田开展高分辨二维、三维地震勘探,提高了地震纵向分辨率。他们通过精细地质研究、高分辨率地震多参数反演等,研发出盐湖隐蔽性油藏勘探技术,其中隐蔽岩性圈闭的识别和多信息综合评价是核心。该技术在潜江凹陷蚌湖向斜东、南坡取得了成效,在严东、严北区块获得成功。隐蔽性油藏的勘探开发成为油田持续稳产的重要战场。
   找构造意外发现隐蔽性油藏
   与其他油田一样,江汉油田在勘探早期,也是寻找构造油藏。一些隐蔽性油藏进入科技人员视野,大多是在勘探构造圈闭的“途中”偶然发现的。
   1968年8月~1970年1月,江汉油田打响了潜江凹陷历时3年的夺油会战。当时4口自喷井和1口抽吸高产井的出现,改变了原来认为潜四上段油层致密、物性差、产量不高的认识。
   潜江凹陷东北斜坡是一个长期发育的古鼻状隆起,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潜江—张港一线附近有尖灭线,砂岩尖灭线与古隆起上倾方向相交,是具有区域性封闭条件的油气聚集区。于是,他们部署了黄1井、黄2井、黄3井,组成东西向钻井剖面进行钻探。
   黄2井在潜4段第1油组发现5层3.8米微含油粉砂岩,发现了黄场潜4段第1油组隐蔽性油藏;黄3井发现了张港潜4段第2油组隐蔽性油藏。
   意外的收获,让勘探工作者有了顺藤摸瓜的想法,随后在黄场、张港地区展开隐蔽性油藏勘探,在潜江凹陷东部斜坡先后发现了5个油组上倾尖灭型隐蔽性油藏。
   此外,在潜北地区,当科研人员集中力量寻找构造油藏时,在王场、广华构造之间鞍部钻探广6井,发现了受大型古隆起制约的大面积分布的隐蔽性油藏,并由此确定了王场、广华油田之间潜4段第3油组油层连片分布。
   隐蔽性油藏勘探,引起了地质工作者高度关注。
   精细小层对比发现广北油田
   1975年,江汉油田开展大规模的“砂岩会战”研究,将整个潜江凹陷已钻的近800口井进行对比,绘出39个砂组的砂岩等厚图和地层等厚图,配以构造图。从砂体展布、古地形起伏、构造和断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员从中寻找有利于形成隐蔽性油藏的地区。科研人员运用精细的砂层连井小层对比方法,在重点地区寻找隐蔽性油藏圈闭。
   “砂岩会战”研究为预测隐蔽性油藏打下了基础。这期间部署的探井,因井距过大导致钻探失利。科研人员认识到,用单一的地质方法勘探隐蔽性油藏风险太大。
   风险导致隐蔽性油藏勘探搁浅7年。
   1984年,该油田科研人员对“砂岩会战”中的广北隐蔽性圈闭进行重新分析,认为可以钻探原砂岩会战时部署的广2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广北油田应运而生。
   科研人员还认识到,构造油藏不发育的蚌湖向斜东南斜坡,可能是隐蔽性油藏勘探有利区。他们调整勘探思路,加大勘探力度,1987年利用地震剖面振幅波形差异的“相面法”预测方法,在砂岩尖灭区以外,又发现了砂岩分布。
   振幅预测发现严河油田
   有目的的勘探广北隐蔽性油藏获得成功,表明运用精细小层对比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有利地区有可能找到更多的隐蔽性油藏。
   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汉油田进行全凹陷潜江组储层沉积相和微相研究,弄清了潜江组沉积时期主要分布的两大沉积体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盐湖密度流、盐湖滩坝等成因类型砂体,并解剖了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延展方向、分布、规模大小和物性变化规律以及盐湖岩相变化规律。
   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使隐蔽性油藏圈闭的预测前进了一大步,为进一步进行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此时,石油地质工作者虽广泛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来预测砂岩储层和隐蔽性油藏圈闭,但由于潜江盐湖独特的地质背景,地震储层预测遇到了很大困难。盐湖砂岩储层不发育,单砂层薄,常规地震剖面分辨率不高,出现砂、泥岩在速度上不易区分的难题。
   科研人员加强地震响应地质基础研究,利用地震振幅强弱变化点预测地下岩性变化带及砂、泥岩互层区范围。在蚌湖向斜东斜坡预测出隐蔽性油藏圈闭后,江汉油田先后钻探严1井、严2井,发现了严河油田。
   技术渐渐成熟配套,战果逐步扩大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人员及时转变思路,改变以往物探找圈闭、地质搞评价、地质围绕物探转的工作方法。他们以蚌湖生油向斜周缘为重点,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小层沉积微相研究,勘探对象由原来的油组细化到砂组、小层,把勘探的重点从构造油藏转移到构造—隐蔽性复合型油藏上。
   潜江组隐蔽性油藏的勘探成功,给科研人员极大启示。江汉盆地别的含油层系可否找到岩性油藏呢?能否以“寻找构造背景下的隐蔽性油气藏”为目标,把潜江组这套技术方法“借鉴”到新沟嘴组?
   科研人员精确刻画古地貌及沉积充填模式,刻画古地貌控制下的新下段各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范围,结合多方法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有效提高了隐蔽性油藏圈闭识别精度和勘探成功率。隐蔽性油藏勘探由昔日不起眼的小配角变成了主角。在新沟嘴组探明储量中,它的贡献率达65%,在潜江组比例更高,达到了100%。
   同时,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形成了油田勘探核心技术之一——盐湖盆地隐蔽性油藏勘探的技术、方法系列,解决了油田多年来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生产实际问题。目前,该油田隐蔽性油藏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同期探明储量的80%以上。
 

信息来源: 
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