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一人一事】物探院建院十五周年劳动模范之姚晓龙事迹

“自主物探软件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要紧贴生产需求,解决勘探中的痛点。”这是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姚晓龙在π处理系统实用化方面始终秉持的理念。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的他,耕物探技术领域二十余载,从江苏油田到国际顶尖企业斯伦贝谢,再到中石化科研一线,他始终坚持面向需求攻关技术,成为推动国产地震成像技术迈向国际前沿的关键力量。2022年,他斩获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院长奖励基金”及“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摘得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荣誉见证了他从技术追随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蜕变之路。

以需求为锚,攻克技术“卡脖子”难题

“技术研发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油田需求同频共振。”这是姚晓龙常挂嘴边的话。针对πFrame处理系统对标国际商业软件存在的短板,他带领团队系统梳理时间域处理模块,将数百个功能模块按“可用”“基本可用”“不可用”分类,为后续的研发优化工作清晰地指明了方向。依据油田实际生产的具体需求,姚晓龙团队分期分批次规划π平台需外协外购的模块与技术,并由他亲自负责代码的全程测试与评估。在π实用化推广应用项目中,他针对不同类型的地震资料,精心定制处理流程与方案,积极推动π平台全流程处理。经过不懈努力,π平台逐步实现从“能用”到“好用”,再到让用户“爱用”的目标。

“科研工作必须扎根实际,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姚晓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主持参与了30余项横向攻关项目和1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涵盖沙漠、深海、超深层等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针对拐子湖厚沙丘可控震源噪音难题,创新提出“黑三角噪音压制技术”;针对复杂山前带,以亚肯北工区为先导,建立一套适用于双复杂构造成像的TTI各项异性建模技术方案与“1、3、6”质控规范,目前该规范已作为速度建模质控标准在西北油田被广泛采纳;针对非常规岩性油气藏,提出了以“五维径向规则化”为核心的高保真叠前信号处理技术序列,并在西南油气田中江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督导研发的五维径向规则化模块,填补了自主技术空白,实现从依赖商业软件到自主替代的跨越。针对浅水拖缆及OBC采集资料,充分发挥我院在去鬼波及多次波压制方面的技术优势,并结合商业软件成熟功能模块,形成一套高保真宽频高分辨处理技术方案,成功解决了南海及东海多个工区的生产难题。

以人才为基,锻造自主技术发展生力军

作为物探技术领域精通国际商业软件与自主技术研发的 “双栖专家”,姚晓龙深知人才培养是实现技术自主化的根基所在。在π平台推广过程中,他始终秉持“技术共享、协同创新”的理念,指导青年科研人员深入剖析主流处理商业软件的实现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软件工艺技巧。他不仅为自主技术的研发和实用化提供技术支持,还提出优化方向,并全程参与代码测试工作。

技术推广带头人王鹏燕:“姚晓龙专家不仅自己经验丰富,还特别注重分享。每次团队成员遇到技术难题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处理经验、提供解决思路,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发了大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年科研骨干周旸:“姚老师不仅是导师,更是榜样。他鼓励我们挑战商业软件的技术壁垒,并给予充分的试错空间。得益于他的信任和支持,我主导开发的五维径向规则化模块成功应用于西南工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自主创新的价值。”

姚晓龙多次担任技术培训的主讲人,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商业软件应用经验和自主技术研发心得倾囊相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培养出一批既精通商业软件又掌握自主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自主物探技术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自立为志,创新再攀技术高峰

展望未来,姚晓龙与团队将继续聚焦超深层、非常规等勘探难题,深化自主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推动地震资料处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他们将以“技术自立自强”为使命,持续攻克复杂地质背景下的成像瓶颈,为中国石化油气勘探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技术支撑。

姚晓龙用实干与智慧诠释了物探技术工作者的匠心和魄力。在科技兴油的征程上,他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数据为墨,绘制地下油气藏的精准图谱,为中国能源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信息来源: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