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4日,由油田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物探院和地球物理公司联合承办的中国石化2023年度物探技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油田部、科技部、油田企业、石勘院、物探院、地球物理公司、石油工程公司及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油奥博等21家单位的120余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股份公司副总地质师郭旭升院士出席会议。我院杨勤勇院长、王立歆副院长、有关首席专家以及技术推广部、科技部、规划所、成像所、信息中心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参加了交流会。
本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是系统总结近年来在复杂山前带地震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明确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攻关方向;聚焦重点勘探领域室内处理解释工作,促进物探成果的转化和效益提升;探索发展海域OBN地震技术序列。大会收集论文35篇,现场交流报告31篇,其中大会报告6篇,专题报告25篇。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油奥博等3家单位的专家应邀参加了交流会并汇报了他们在海洋OBN地震采集处理技术、智能化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及建模技术、DAS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物探院首席专家李博做了大会报告,系统介绍了物探院在黄土塬、复杂山前带以及海域等重点领域物探技术总体的进展及攻关方向。王咸彬首席专家代表中石化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介绍了在岩石物理和地震波模拟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杨金龙专家、何兵红专家和齐鹏主任师分别在陆地资料多次波识别与压制、全波形反演在陆地及海洋实际资料中的应用以及复杂山前带地震成像方面做了专题经验交流报告。
杨院长作为参会领导及专家做了发言,就下一步地球物理专业发展及攻关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在提升地震采集施工效率和原始数据质量方面,建议加快“5G智能节点的质控、全节点采集数据重建技术、检波点域资料处理”等3项关键技术的攻关与推广,保障质量、缩短数据准备周期;第二,在提升地震成像精度方面,建议持续加大“叠前预处理、全深度精细速度建模、深度域高精度成像、OBN资料处理”等4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构造成像精度;第三、在提升储层预测精度方面,进一步深化宽方位、高密度资料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叠前信息挖潜、五维资料解释等;第四,要提升自主软件的替代能力;第五,降低处理解释周期,通过“混合云建设、软件的集中部署、资源的共享应用”多措并举,确保海量数据处理周期控制在8个月以内。
油田部副总经理张宇对本次技术交流做了点评发言,肯定了本次技术交流的重要性,指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开放共建。同时也提出物探事业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支撑勘探新领域大突破的能力;二是支撑少井高产效益展开的能力;三是支撑工程机制的全生命周期的能力;四是支撑行业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郭旭升院士对技术交流会做了总结发言,郭院士肯定了物探技术过去几年取得的进步,同时对各单位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攻关关键技术;第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是要集中物探力量,明确好分工和重点;第四是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市场急需的关系;第五是加快推进Π平台的应用,尽快走向市场。
本次技术交流会还开展了评比活动,共有13家单位24场报告参与评比,其中我院杨金龙专家的《陆地资料深层多次波识别与压制一体化处理经验》、胜利油田芮拥军专家的《全节点地震“全时间、全空间”处理技术提出、进展及实践》报告和地球物理公司邸志欣的《准噶尔南缘山前带高密度地震采集关键技术研究》三个报告摘得大会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