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战略合作高校召开2019年技术交流会

5月17-18日,我院与战略合作高校2019年技术交流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我院及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五十余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我院副院长杨勤勇主持,院长曲寿利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我院已与五所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了促进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享优势资源、搭建高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院与战略合作高校每年举行一次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为第九届。

我院规划所副所长杨江峰在本次会议上首先介绍了中国石化主要探区勘探开发难点与物探技术需求,涵盖东部断陷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碎屑岩、山前带、非常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热、极地等领域,并提出了支撑当前技术发展的14项关键核心技术建议。

我院实验中心主任张卫华向各高校介绍了中石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9-2020年立项指南,立项指南中明确2019-2020年攻关重点在四个方向,包括地震波传播基础理论与实验技术、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技术、油藏地球物理方法及技术、地震采集及随钻预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自2013年运行以来,在推进油气勘探地球物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激励地球物理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重点实验室建设中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石化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平台“创新、求实、开放、交流”的理念。

五所高校专家共交流大会报告14篇,主要技术领域包括岩石物理、储层预测及反演与流体识别、页岩气勘探、“两宽一高”地震成像、深度学习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等,基本代表了各高校在近一两年最主要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成果。诸多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解决中石化主要技术难点和勘探开发难题,物探院将进一步与各高校深入交流,实施成果转化和实际生产应用。

在会议讨论阶段,与会专家还就页岩油、深层、天然气水合物、人工智能、地震成像中的近地表问题和信息利用问题、实验室开放基金、物探院与高校间的管理与合作等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探讨。副院长杨勤勇提出了物探院与各高校下一步需要深入交流的具体技术内容,并明确指出各方要戮力合作,要尽快解决东部提高分辨率、西部碳酸盐岩可控震源、层间多次波、非常规在页岩油的应用、山前带成像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院长曲寿利作会议总结。曲院长认为,物探院与战略合作高校一年一度的技术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产学研结合、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一定要坚持下去,战略合作多年来我们各方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促进了物探院以及中石化高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下一步工作部署,曲院长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要坚持“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创新性、基础研究”为指导原则,围绕中石化主要探区勘探开发难点进行偏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二要进一步梳理高校的成熟技术,由物探院组织专家组进行深度交流与技术筛选,实现技术的转让和成果转化。三要完善共享平台建设,一是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根据各高校的反馈建议修改开放基金项目指南,充分发挥高校老师和学生的优势;二是以共建共享共受益的模式全面支撑π平台建设。

(通讯员/崔连军)


信息来源: 
2019-05-20